來源:網絡資源 2024-06-05 00:03:31
1.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閱十余歲”“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2.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而寺僧與講學家都錯了呢?
寺僧: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人們凡事要全面具體分析,不可主觀臆斷。
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解釋: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4.試分析講學家與老河兵“笑”的含義。
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去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空有理論,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眾人糊涂,輕信講學家的說法,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驗。
5.老河兵比講學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實踐經驗,聯(lián)系水流、泥沙與石獸三者關系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