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7-27 13:13:46
初二上學期的物理是很美好的。我們主要學習聲、光、熱部分,這幾部分知識在初中范圍相對比較簡單。
很多時候同學們的生活經驗就是學習的知識內容,憑生活經驗也可以做到八九不離十的水平。這會給同學們造成一個假象,認為不用太費勁就能學好物理。
但這是個非常危險的認識,因為初二下學期的力學知識才是物理的重點和難點。
在力學中,我們會學到幾十個常用公式;約30個專題,如力學的受力分析、壓力壓強混合運算、浮力變化量、機械綜合大題等等,數(shù)倍于初二上學期所學的內容。因此不難看出,物理知識點的劇烈擴充是初二的同學在下學期不得不面臨的現(xiàn)實。
物理中考考綱規(guī)定考試內容包括:聲、光、熱、力和電五部分。在分值占比方面,以力、電為主,約接近80%,聲光熱約占20%。
從難度配比來看,聲光熱部主要出簡單題,中檔題和難題都集中在力、電部分。知識難度的難度大幅度提升是初二的同學所要面對的第二個挑戰(zhàn)。
初二下學期,老師明顯能感覺到學生們的資質差異。
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很用功,但在部分力學知識上如摩擦力、浮力變化量等總轉不過來彎,喜歡鉆牛角尖,導致成績沒有起色。
而老師又要追趕整體教學進度,照顧全班的整體進程,精力有限,這時候就會對一些同學或者知識進行取舍,也會對同學們進行更高層次的要求——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很多同學接受了老師的建議之后提前預習,導致整體課堂的進度繼續(xù)加快,而那些跟不上的同學,在沒有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拔高,更加難以跟上進度。
對于老師來說,初二下學期物理的教學也是一種痛苦,很明顯能感覺到對學生們兩極分化之后的授課精力投入巨大,而收效依舊不夠理想。
第一輪,力學認知預科。充分利用寒假時間提前學習力學基礎知識,打好根基;第二輪,力學同步強化。春季以力學專題為主,將龐大的力學細分,逐個擊破。第三輪,力學壓軸實戰(zhàn)。
在專題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中考壓軸題題的要求,綜合訓練,重點提高。
撰寫此文,主要是對初二下學期的物理課程難度及知識的重要性做一個點評,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及家長們對初二下學期的物理學習有一個總體的認識,為家長和同學們做出的學習規(guī)劃提供借鑒。
孩子平常不會做的或做錯的物理題,拍照發(fā)過來,橙子老師幫孩子在線解答,提供解題方法及思路。
1. 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脫離物體單獨存在;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其中被研究的對象都是受力物體。
2. 力產生的條件:
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
3. 力學必記的三句話:
①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動←→靜、 快←→慢、 方向改變) ;
③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不能說改變形變或物體形變發(fā)生改變)。
4.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 力(F):
國際單位是牛(頓) ,符號是 N;2 個雞蛋在手上對手的力大約是 1N。
6. 力的表示法有 2 種: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用一個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同光線一樣,這個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訣為:
一定點二畫線、三定比例四截線、五在末端標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寫尖邊。
注:①力的示意圖比力的圖示少了畫標度的過程?梢赃@樣記:示意圖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沒有圖示詳細;
②在同一個圖中,如果有幾個力的話要公用一個標度和力的作用點。(作用點一定在受力物體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線段長度沒有半格的,也沒有一個格的,也就是說最少 2 個格,且是格的整數(shù)倍。
8. 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叫彈性形變。
產生條件或依據:①物體間是否直接;
②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和拉伸。
9. 彈力的大。
F=k x 其中 F:彈力;k:勁度系數(shù),和物體本身有關;x:形變量,即形變后的長度也原長的差。即彈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額彈性強弱和形變量的大小有關。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彈簧測力計 就是根據這個 原理 制成的 :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
10. 彈力的方向:
與受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常見的彈力有壓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彈簧測力計又叫彈簧秤,可測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為:①看(量程)②認(分度值和單位)③調(調零,然后拉幾下掛鉤,避免彈簧被外殼卡住)④測(拉力方向與彈簧軸線方向一致)⑤讀(視線與刻度面板垂直) ⑥記(+單位)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 。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象: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注: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量程。否則會損壞測力計。
12. 重力(G):
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 G=m 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 質量為 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 9.8N。
重力的方向:
豎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 [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13.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
① 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
② 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
③ 大氣不會產生壓強。
14. 摩擦力 (f) :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摩擦力分為靜摩擦與動摩擦,其中動摩擦又分為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
(3)f 滑= μN。
其中f滑:滑動摩擦力;μ :摩擦系數(shù),與物體本身的粗糙程度有關;N:壓力(固體在水平面上,壓力 =重力)。
(4)滾動摩擦力的大小 也與物體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壓力的大小有關;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線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確定研究物體⑵找參照物(施力物體)⑶假設 f 不存在,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⑷ f 與假定的運動情況相反。
15. 摩擦力的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 、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16.
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或者說,如果一個物體同時受到兩個力,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那么,能夠代替那兩個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求兩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這種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 合力的大小與分力之間的夾角有關。
夾角越大,合力越小;夾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 180°)時合力最小,為兩個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方向相同( 0°)時合力最大,為兩個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個力的方向相同。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